據了解,此前李夏音成功將家傳針法和蘇繡、回族刺繡針法巧妙地融匯在一起,由此更是將伊斯蘭風情、阿拉伯文字、吳忠名勝古跡等具有濃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事物呈現在自己設計的回族刺繡作品之上。如今,這種飽含民俗文化風情的刺繡作品,早已走出寧夏,遠銷異國他鄉。
中國經濟網記者:作為一種民族刺繡,您認為回族刺繡的精髓是什么?能不能簡單談一下。
李夏音:我認為回族刺繡的精髓就是它獨具特色的針法、技法、圖案、色彩、工藝以及其內含深厚的伊斯蘭文化底蘊?;刈宕汤C不僅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手工刺繡的工藝之美與文化瑰麗,而且在圖案構成、色彩搭配等方面深受西域(波斯)文化影響,并形成了獨特鮮明的藝術特征。
李夏音回族刺繡代表作品《清真言》
中國經濟網記者:就您所在的吳忠市而言,目前回族刺繡工藝的發展現狀如何?在傳承手工技藝的過程中,此前您也組織過很多的培訓,在這個過程中,您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李夏音:就吳忠而言,目前回族刺繡的工藝發展狀況是這樣的:雖然近年來回族刺繡藝術在當地政府的關注和努力之下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目前回族刺繡的加工、制作仍然處于零散、不成規模的手工小作坊經營階段。
其實,寧夏每年都會舉辦多期回族刺繡技藝傳承培訓,但因為學習手工刺繡需要很強的專注力和長時間的刻苦磨煉,所以通常每次培訓100人,最后能堅守并從事手工刺繡的人可能還不到50人。而且,目前我們當地的繡工隊伍大都是農村婦女,年齡集中在30-50歲之間,20-30歲的繡工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文化程度也基本都是在初中以下,絕大部分人從事刺繡,也僅僅停留在掙工錢、換取經濟利益的層面。在這種情況下,刺繡創作缺乏創新、創造也就不難想象,很少有繡工能夠獨立設計并進行繡制,通常也只能繡出一些中低檔的繡品,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我們當地回族刺繡的創新發展。
中國經濟網記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民族工藝刺繡開始與當地旅游業結合,在這方面,您曾經包括現在遇到哪些問題?
李夏音:“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傳統手工刺繡能流傳至今并有今天的市場繁盛可以說是不僅因為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且工藝獨特,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兼具。但是現在我們很少在生活中看到手工刺繡的影子。現代電腦刺繡技術的發展使得機繡產品能夠大批量地復制生產,這也就造成手工繡品市場題材單調,樣式類同。而且機繡的高產出量決定了它在與傳統的手工刺繡競爭時能保持絕對的價格優勢。如此一來,一方面從事傳統手工刺繡的群體也就越來越小,另一方也造成了賞識手工刺繡的人越來越少。
可以說,手工刺繡品質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繡工本人的藝術修養與技藝本領,這就難免造成手工繡品優劣不一的市場現狀。更讓人擔憂的是,很大一部分缺乏創造力的小作坊或是繡工也只能競相跟風模仿,以次充好,混淆市場,客觀上也就導致一些剛剛建立的優質刺繡品牌難以生存。坦白講,這一現象不僅在刺繡業是常態,其實在國內的旅游工藝品市場,也常發現類似嚴重地同質化現象。走遍大江南北,賣的旅游工藝品也好似產自同一家。
回族刺繡作品
中國經濟網記者:回族刺繡本就是伊斯蘭文化的一朵奇葩,讓回族刺繡走出寧夏,想必之前您也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現在隨著“一帶一路”經濟帶文化建設的逐漸開放,作為經濟帶的關鍵節點城市,您是否也有一些更新的想法或嘗試?
李夏音:從2006年開始從事手工刺繡以來,我就一直致力于傳承發揚回族刺繡文化,通過繡針繡線將回漢歷史文化精粹呈現出來,嘗試并搭建現代時尚與古老手工之間的橋梁,也是希望可以通過借助時尚的力量來推動手藝傳承。
這期間,《印象寧夏》、《創業路上》等欄目先后進行專題報道;我也與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藝術職業學院積極合作傳授刺繡技藝;俗話說刺繡也從要娃娃抓起,我們多次組織非遺進校園的活動,同時配合婦聯送課(刺繡技藝)下鄉活動,開展公益培訓為城鄉下崗、失業農村婦女、殘疾婦女進行傳授刺繡技藝。并嘗試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培養優秀繡娘隊伍,吸引社會年輕力量加入,培養一批技術骨干為回族刺繡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建立產、學、研一條龍的發展模式。
近來我一直在思考嘗試如何讓回族刺繡傳承搭上互聯網的翅膀?怎樣通過跨界融合的方式來重塑民族手工藝品,讓具有如此曼妙民族風情的回族刺繡品走向世界。
回族刺繡鞋墊
中國經濟網記者:在產業化發展方向,可以說巧兒刺繡已經在當地形成了比較大的示范引領作用。在承前啟后的發展進程中,今后還會有哪些探索與創新?
李夏音:我想說的是,手工刺繡本身蘊含的藝術、技術和審美價值已經決定了它在民族文化傳承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的手工刺繡似乎越來越無所適從,其所需要的耐心、專注和刻苦磨煉,看起來又好像與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那些凝結其中的傳統審美似乎也顯得有點“土”,處境多少有點尷尬。
究竟如何在工藝傳承與現代實用生活之間搭起一座橋梁?我認為首先我們必須轉變思維方式,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手工刺繡的發展潛力應該而且不能僅僅局限于裝飾或是收藏,它其實是可以通過刺繡傳承人和優秀設計師的共同努力,使其與現代科學技術融合,或是與其他傳統工藝進行聯合,實現跨界創新,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市場價值。
但說實話,手工刺繡很早就開始走上了融合跨界的發展道路。比如之前我們已經開始嘗試采用剪紙技法把需要繡制的紋樣反映在底料上;借鑒書畫、雕刻技法處理、制作繡品等等。
當下我們需要突破的更多是如何與科技融合,從而將其他傳統技藝、工藝美術元素,用新的材料、新的工藝、新的創意開發出新的文創產品,從而讓民族刺繡這種原本就集美、集雅、集精的文化產業傳遞出古典而優雅,時尚且大方的創意生活理念。我也非常希望可以借助“互聯網+”這輛快車讓回族刺繡產業走得更遠、更長。
?